English

揭开面纱看阿拉伯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薛庆国 我有话说

位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阿拉伯世界,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甚至对于多少跟文化沾边的本报读者而言,是一直如他们印象里的阿拉伯女人一样,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

我本人就经常被问及许多问题,说是问题,其实是问者想把猜想从我这里得到验证。我总是要告诉他们:阿拉伯世界是异常复杂、千差万别、无法一言以蔽之的。“阿拉伯是富国还是穷国?”这里的海湾六国拥有众所周知的石油财富,还有几个完全称得上小康的国家,而贫穷或相对贫穷的国家也将近占了二十余个阿拉伯国家的一半。“阿拉伯女人都蒙脸吗?”在一些国家,你确可以看到一身玄色、在眼前飘来飘去的黑云,而在贝鲁特、大马士革、开罗、安曼、突尼斯、卡萨布兰卡等都市的街头,又有许多美丽的阿拉伯姑娘和北京的倩女打扮得一样时髦。“阿拉伯是恐怖分子的巢穴吗?”几乎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你都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放心地漫步街巷,并且永远有善意的面孔向你微笑;虽然“千禧之旅”的车队在尼罗河沿岸受到装甲车护送的的殊礼,但绝大多数的埃及农夫,都和那里的黄土地一样朴实。“阿拉伯是文化的沙漠吗?”就拿我有点发言权的现代文学来说吧:在《中华读书报》评出的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中,有两位阿拉伯作家榜上有名。黎巴嫩的纪伯伦以《先知》入选,而他的全集也有了三个中文译本,另有数十种各式各样的选译本乃至盗版本;看来,他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丽的文词”(冰心语),在中国也大有知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也以《三部曲》入围,这位著作等身的埃及老人另有14部中长篇小说译成中文。马哈福兹还体现了阿拉伯人的宽厚,当囊中羞涩的中国译者以一匹唐三彩马充当版权费交给他时,他也高兴地接受了。连苏丹、也门、巴勒斯坦这样社会经济落后的国家,也涌现了杰出的作家。除马哈福兹外,还有两位埃及公民荣摘诺贝尔的奖项:已故总统萨达特与化学家泽维尔。

若是光说阿拉伯人的好处,有人会以为我接受过石油美元的厚礼。其实阿拉伯人的缺点也很明显。文化史学者艾哈迈德·爱敏就曾总结过:他们思想闭塞,偏于神经质,想像力有限,喜欢无限制的自由……虽然这是说伊斯兰之前的古人,但描述今人也仍贴切。与阿拉伯人常打交道的人们还可以补充:他们不守时,固执,过分迷信经典,还有一个或许是致命的弱点:不团结。

我总喜欢替阿拉伯兄弟辩护几句。细想起来也有缘由。当有着窥私癖的美国议员们逼迫总统坦白他难以启齿的艳遇时,可怜的伊拉克人民便成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替罪羊,于是有了“沙漠之狐”的空袭。(不知哪位军师如此不慎,偏偏用了法西斯将领隆美尔的绰号来命名这“替天行道”的“义举”!)空袭持续三天以后,数十万计的大马士革市民涌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他们在美国使馆前发泄完愤怒,都不忘来到几步之隔的中国使馆门前,不停地招手、鼓掌,高呼:“中国万岁!”那一刻我站在使馆的楼顶,和同事们一起激动地检阅沸腾的人流,只可惜万里之外我的祖国,听不见这异国人民正义的赞美。同年夏天访问巴勒斯坦的一个代表团,曾遇到当地的一位男孩,当知道面前黄肤黑发者确是中国人,男孩急迫地发问:“你们中国的洪水退了吗?”我任职叙利亚时房东告诉我:“在我们阿拉伯语里,‘中国’是褒义词,而‘美国’是贬义词。”虽然阿拉伯人的舌头和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一样出名,但以我在阿拉伯生活的经历,我知道他的这番话并无太多的夸张。

刚刚过去的20世纪,阿拉伯世界比别的地区见证了更多的争斗、流血、阴谋、野心。他们感受过一夜间丧失家园的哀痛,也体会过顷刻间获得巨富的酣畅,更在挫折、抗争、寻觅、谈判、幻灭、希冀中目睹一代代生命的流逝。他们信奉过(或者依然信奉着)民族主义、世俗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原教旨主义等等思潮,而在这世纪之交,许多人依旧在徘徊迷茫。在民众中、尤其在部分青年中颇有市场的复古思想不仅令外人不解,也令埃及著名的哲学家札基·纳·马哈茂德感慨万分:“在其它国家,青年是对现实生活的状况及其向人们希望见到的新未来前进得缓慢而不满,我们的青年也对现实生活不满,不过他们是要求把生活退回到祖先的模式。”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中东不光彩的历史,当今霸权主义对地区事务粗暴而不公正的干涉,使得许多阿拉伯人难以对西方文明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也使他们对现代复兴之路的探索变得尤为艰难。总之,20世纪不是一个值得阿拉伯人赞美的世纪。但他们并未丧失信心,已故叙利亚剧作家沃努斯道出了他们对未来的心声:“我们注定要怀有希望,今天的一切不可能是历史的终结。”

我们认为西方传媒总在妖魔化中国,其实他们也在妖魔化阿拉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著作,近来在中国知识界成为热门。我们钦佩这位博学的爱德华·赛义德教授,他对欧洲式的、充满猎奇心和偏见的东方主义描述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尖锐批判。而欧洲式的东方主义描述,是否也影响着我们对阿拉伯的理解呢?误解需要澄清。而以势利的眼光,蔑视弱小民族的文化,或以“老子现在阔了”的心态,鄙薄受压迫人民的奋斗,则有悖我们泱泱大国的风范。

揭开面纱,真实地了解古老、苦难、坚韧的阿拉伯民族,审察其兴衰境遇,借鉴他们奋斗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定能有裨于我们……一个同样古老、苦难而坚韧的民族。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